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手机AV免费在线观看,换着玩人妻中文字幕,色偷拍 自怕 亚洲 10p

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時間:2021/07/09 17:07      來源:新華網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莊嚴宣告,穿透百年風云。

  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創造美好生活、實現民族復興進行了長期艱辛奮斗。改革開放之初提出小康社會構想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根據時代要求不斷豐富發展小康社會的具體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小康”,這個承載美好生活夢想的古老詞匯,數千年來第一次成為這片土地全體人民的真實日子。

  歷史的豐碑將永遠記錄下這個光耀千秋的光榮時刻——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時,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新華全媒頭條·小康圓夢·圖文互動)(1)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這是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2019年8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鴻宇 攝 

  彰顯歷史的擔當——中國共產黨以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接續奮斗、久久為功,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人類的偉大時間歷史中創造屬于中國的偉大歷史時間 

  河北阜平,見證中國共產黨百年初心的地方。

  1937年11月,以阜平等地為中心,我們黨領導建立了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黨領導這里的人們,既與敵人作斗爭,也與貧窮抗爭,“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始終記在一代代共產黨人的心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頂風冒雪來到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的動員令。

  就在1個多月前,黨的十八大召開,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部署,脫貧攻堅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

(新華全媒頭條·小康圓夢·圖文互動)(2)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在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村醫霍建國為村民把脈(2020年4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20世紀40年代,20歲的阜平農民唐榮福,在地主家干活填不飽肚子,翻過大山投奔山西的舅舅家。

  直到1962年,唐榮福回到阜平,日子跟以前比有了好轉,黨領導下的新政權一直在當地苦苦進行“拔窮根”的努力。

  今天,得益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100歲的唐榮福和兒子唐俊有住在嶄新的安置房。“新房住著,老父親現在凍不著、熱不著,有養老保險、低保,還有高齡補貼。”唐俊有說。

  2020年2月29日,阜平整體退出貧困縣序列。

(新華全媒頭條·小康圓夢·圖文互動)(3)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這是河北省阜平縣顧家臺村文化廣場(2019年9月攝)。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承諾。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建設“小康社會”,明確到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努力下,這個目標在20世紀末如期實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在這個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提出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進入關鍵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發揚釘釘子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

  回望近年來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時光畫出兩條走勢相反的曲線:

  一條向上的曲線:中央財政投入不斷加大,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項扶貧資金連續五年每年增加200億元。

  一條向下的曲線:每年剩余的貧困人口越來越少,從2012年的9899萬人到2020年底全部脫貧。

  千年夙愿,百年逐夢,8年決戰……面對使命必達的歷史責任,中國共產黨人以歷史自覺和歷史韌勁,如期兌現承諾,讓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創造亙古未有的壯舉。

  中央檔案館保存著一份《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五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圖表》,蘊含當時人們對現代工業的向往,述說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起航的激情歲月。

  以此為起點,編制和實施五年計劃、規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成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

  從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到確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意愿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團結帶領人民為之奮斗。

  2016年到2020年,“十三五”時期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高度契合,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倒計時階段。

  清水紅磚、木門窗,窄窄的弄堂彌漫著濃濃生活氣息。

  始建于100年前的上海市春陽里,是典型的老式石庫門里弄。由于硬件條件限制,近百年來,這里的居民一直過著廚房合用、馬桶相伴的生活。

  實施“十三五”規劃第一年,春陽里被列為上海市風貌保護街坊實施改造,而今這里已變身為老上海腔調與現代精致生活融合的優質社區。

  “家里能用上獨立馬桶和洗手盆是我們幾十年的夢想,現在終于成真。”回遷后,老居民陳敏新夫婦感慨。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時間改變了春陽里,從未改變在這個城市誕生的中國共產黨的初心。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總量躍上100萬億元臺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形成世界上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新華全媒頭條·小康圓夢·圖文互動)(4)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這是江蘇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區景色(2020年11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100多年前,實業家張謇對家鄉江蘇南通五山地區的愿景是“花園及風景區”。但因多年粗放發展,這片處于長江入海口的區域一度密布碼頭工廠。

  建設長江經濟帶,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16年以來,經過關停并轉、生態修復,這里變身為市民們引以為豪的生態綠色廊道。

  從“生產銹帶”到“生態繡帶”,5年間,一個個美麗蛻變在長江沿線競相呈現。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發展理念一以貫之,既要追求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更要大力解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

(新華全媒頭條·小康圓夢·圖文互動)(5)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這是2019年12月14日拍攝的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夜景。 新華社記者 夏一方 攝 

  北京長安街西延線上,首鋼園承載著中國鋼鐵工業百年發展變遷。

  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首鋼開始大幅壓縮產能,直至2010年主廠區全面停產。

  2022年,北京將成為“雙奧之城”。借助冬奧會籌辦,首鋼邁入轉型發展快車道,在一片工業遺跡上打造充滿活力、時尚多元的創新之地。

  劉博強剛進首鋼時是軋鋼工,老廠區停產后成為冬季項目訓練中心的制冰工。經歷冰與火的淬煉,他決心以中國工匠的身份成為世界頂級制冰師。

  未來,由每一個中國人共同書寫,那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光明前景。

  鐫刻奮斗的足跡——中國共產黨始終牢牢把握中國國情,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在中國大地上繪就恢宏絢麗的全面小康版圖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交到中國共產黨手中的是一個山河破碎、一窮二白的爛攤子。

  當時的中國,交通十分落后,甚至連一條超過300米的隧道都找不到,萬里長江之上沒有連通南北的橋梁。

  僅僅70余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我們這個藍色星球歷史上最壯麗的一次人類空間再造——

  14.6萬公里的鐵路網,突破500萬公里的公路網,60多萬公里的輸電線路網,超過12萬公里的油氣網……

  一張前所未有的超級網絡讓這片飽經滄桑的國土生機勃勃。

  江蘇開弦弓村,中國版圖上一個普通村莊,因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以該村為樣本所著的《江村經濟》而聞名于世,成為觀察中國農村的一個窗口。

  “以往交通很不方便,當年費老從碼頭上船,搖船來到我們村。”村民周小芳至今記得費孝通1981年到村里調研的情景。

  1983年,一條村里通到縣城的12.3公里公路建成。村民記得,當時大家放了一天的鞭炮。后來又修了江村路,村民到地里就不用再劃船了。

  滬渝高速開通后,村民從村里開上高速只要5分鐘,1個多小時就能到上海。現在,全村420多戶人家,有550多輛小汽車,2020年人均收入超過4萬元。

  便捷的交通為村莊帶來更多生氣。村里重點發展化纖紡織、羊毛衫編織、水產養殖三大產業,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我這一輩子都在村里,年輕時在村辦工廠上班,50多歲的時候開起民宿,現在日子很富足。”周小芳將五代同堂的三層小樓辟出7間客房,在小院里種上蔬菜瓜果,花開四季。

  深深植根于腳下這塊土地的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總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她為中國人民描畫的小康藍圖,不僅實事求是、一以貫之,更能做到不斷豐富和發展。

  從提出小康目標開始,我們黨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

  黨的十二大提出,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這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首次使用“小康”概念。

  黨的十三大提出,到20世紀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黨的十五大提出,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度里,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是一件有偉大意義的事情。這是黨在正式文獻中首次使用“小康社會”概念。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提出和確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要求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變,體現責任擔當。

  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

  40歲的謝玉龍,老家在山高路險的“革命搖籃”井岡山。這里處于羅霄山脈中段,被500多座大大小小的峰巒包圍。

  曾經,只有幾條羊腸小路穿過五大哨口,通往周邊各縣。90多年前,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從湘贛邊界出發,翻山越嶺,抵達井岡山。

  今日井岡山,立體交通網四通八達:山里25戶以上的村莊,村村通了水泥路;國內第一條四車道盤山高速公路蜿蜒在崇山峻嶺間,將井岡山納入全國高速網;京九鐵路大動脈穿山而過;“高路入云端”,井岡山機場日均幾十個航班飛往全國各地。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是乘飛機從北京抵達井岡山革命老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要讓為人民共和國誕生作出重要貢獻的革命老區發展得更好”。

  18歲時謝玉龍第一次走出大山,到省城讀大學。畢業后南下深圳,進入知名科技企業,收入可觀。

  但落后的家鄉始終是心中的掛念,他覺得人生應該有另一種選擇。2010年,謝玉龍辭去工作,回到村里養雞。

  在黨和政府的政策幫扶下,一個個難題迎刃而解,現在謝玉龍的養雞場每年約有20萬只蓄養雞出欄,直接幫助村里60多戶村民增收。

  謝玉龍和井岡山的鄉親們,靠著這樣的努力,讓自己腳下的路越走越寬。

  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形成幾個能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

(新華全媒頭條·小康圓夢·圖文互動)(6)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中歐班列(成渝)號首列班車從重慶團結村站發出(2021年1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今年1月1日,相距280公里的成都國際鐵路港和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內,汽笛聲同時響起,兩地發出的中歐班列都被冠以“成渝號”,駛向歐洲。

  一年前,中央提出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兩地協同發展漸入佳境。

  2014年,經營近20年制鞋廠的鄒代強回到家鄉四川省安岳縣,創辦以“渝成”命名的制鞋產業園。

  安岳處在成都和重慶的中點位置,承接兩地產業轉移的條件得天獨厚。產業園從冷清到熱鬧,目前入園企業達到72家。安岳被納入雙城經濟圈,鄒代強成了“圈里人”,許多企業管理人員每天往返兩地,上演“雙城記”。

  交通互聯、產業共融、民生共享,瞄準的是區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

  “我在浙江嘉善工作,以前看病要在戶籍所在地江蘇吳江備案,醫藥費先自付,等工作日再回吳江報銷,現在直接刷醫保卡就可以了。”奔忙在長三角地區的上班族錢潔說。

  41個城市實現醫保一卡通,10個有軌道交通的城市乘車一碼通行,全面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在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較高的長三角,區域協調發展正向實現“一體化”邁進。

  從成渝雙城經濟圈到長三角一體化,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到粵港澳大灣區,從長江經濟帶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國版圖上加速崛起新增長極。

  俯瞰這幅版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展現出從未有過的絢爛景象——

  這是一個流動中國,交通網越織越密,現代流通體系加快建設,上下游產業鏈逐步打通,“人悅其行、物優其流”的愿景正變成現實;

  這是一個活力中國,超過1億戶的市場主體,新業態新模式新制造競逐新賽道,創新創造潛能得以充分釋放;

  這是一個美麗中國,珍視綠水青山,留住藍天白云,守護一江清水,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新華全媒頭條·小康圓夢·圖文互動)(7)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這是雄安新區容西片區建設現場(2021年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2021年7月1日,雄安新區,熱火朝天。

  在18萬建設大軍的努力之下,一個個核心功能區正漸次而起。

(新華全媒頭條·小康圓夢·圖文互動)(8)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這是雄安新區容西片區建設現場(2021年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新區里,四年前開始栽種的“千年秀林”,已是郁郁蔥蔥。

  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夢想和希望再次啟航!

(新華全媒頭條·小康圓夢·圖文互動)(9)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這是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廣場上的“半條被子”雕塑(2019年6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標注民生的溫度——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惠及全體人民 

  1934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過湖南汝城縣沙洲村,三位女紅軍把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半條送給村民徐解秀,說:“紅軍同其他當兵的不一樣,是共產黨領導的,是人民的軍隊,革命就是為老百姓過上好生活。”

  人民的冷暖,始終放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心間;人民的心間,感受了“半條被子”映照出的溫暖,今天已被全面小康的陽光充盈。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張張群眾笑臉,繪就色彩斑斕的小康中國。

(新華全媒頭條·小康圓夢·圖文互動)(10)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這是2020年7月15日拍攝的江西省井岡山市神山村村民笑臉合集(拼版照片)。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以江西井岡山神山村為代表,許多擺脫貧困的村莊,會在顯眼的地方設立一面定格了村民微笑表情的“笑臉墻”。脫貧攻堅改變的不僅是生活,更有精神面貌的煥然一新。

(新華全媒頭條·小康圓夢·圖文互動)(12)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遵義市楓香鎮花茂村村民王治強在自家的農家樂內端菜(2020年4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貴州遵義市花茂村原來叫“荒茅田”,現在已經脫貧。經營農家樂的村民王治強家中,有一面“笑臉墻”。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花茂村,在王治強家中與村民交談時說:“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

  花繁葉茂的花茂村笑了。“村里游客越來越多,過上現在的好生活,大家天天都樂呵呵的。”王治強說。

(新華全媒頭條·小康圓夢·圖文互動)(11)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這是2020年2月28日拍攝的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風貌(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全面小康,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是人民幸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從脫貧攻堅到筑牢民生保障網,從解決“民生之盼”到實現“民生之變”,全面小康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小康,是實實在在的小康。

  一組數據,彰顯“十三五”期間的民生答卷: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超過6000萬人;全國99.8%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達標;養老服務床位數超過761萬張;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一塊86英寸的智能交互黑板,一只麥克風,兩臺攝像機,一臺壁掛錄播機。

  這是海拔3500多米的四川若爾蓋縣紅星鎮中心校音樂教室的標配。

  2021年5月14日,三年級二班的42名學生通過大屏幕學唱兒歌《兩只小象》,老師郭維納在470公里外的成都天涯石小學。

  這座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學校有60多年歷史,一直缺少藝術類老師,以前的音樂課常常由語文老師上。

  2020年秋季學期開始,學校通過“一塊屏”建立起專遞課堂,讓孩子們有了專業音樂老師。

  “這學期學會了好幾首歌,我最喜歡《點點頭、握握手》。”9歲的藏族女孩康周旺姆很盼望每周五的音樂課,不僅自己時常哼唱,還回家教弟弟妹妹唱。

  “一塊屏”已飛入中國幾百萬間教室,“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遠程教育工程,讓越來越多邊遠地區的孩子們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科技賦能,體現在當代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華全媒頭條·小康圓夢·圖文互動)(13)恢宏史詩耀千秋——寫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

在北京市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謝妍(左)通過遠程視頻與北大第一醫院急診科醫生汪波交流,為居民周自仲問診(2020年8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75歲的北京市西城區德勝社區居民周自仲,患有高血壓、高血糖等多種慢性病。

  6年前,他與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謝妍簽約,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

  “每次來看病,都是固定診室、固定醫生,有時還能跟大醫院專家交流。”周自仲說,去年夏天,他在家庭醫生陪同下,接受北大第一醫院專家的遠程視頻問診。

  雖然每個家庭醫生團隊要簽約2000多位居民,但通過“互聯網+智慧家醫”模式,居民在掛號時可通過醫保卡自動關聯、智能識別,實現簽約醫生與患者“一對一”定向分診。

  浙江杭州,走進余杭區倉溢東苑小區,智能的氣息撲面而來:智能人臉識別系統提醒業主戴好口罩,無人快遞車在小區來回寄送包裹……

  對于這里的居民而言,生活便利性前所未有。繳納水電費、維修家電可在手機上預約,“算法”可以幫老人合理安排體檢時間,為小孩預訂托管教室。

  江西鄱陽湖畔,陸續開始夏收。“85后”農民喻瑩已經不用“雙腳下田”,機器可以收割。他發現,今年穗子很飽滿,春耕時無人機直播的水稻比人工撒播的水稻畝產要高。8000多畝早稻用機器收割,預計一周可完成,比人工收割節省一半成本。

  隨著無人機、物聯網、大數據等智能設備技術在農村的推廣,中國千百年來沿襲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改變,“無人農業”掀起燎原之勢。

  神州巨變,山河錦繡。

  今日的中華大地上,一幅壯美畫卷已經展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在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充分發揮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面向未來——

  江山如畫,意氣風發!

Copyright 2011 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 ©版權所有 隴ICP備13000735號-1
技術支持:每日甘肅網